讓老百姓和我們一起自信
“群眾在哪,我們就應(yīng)該在哪”。做“最好的宣傳”,就一定要把老百姓最需要、最喜歡的“商品”給他們。這樣,老百姓才能選擇我們的信息和觀點,才能和我們一起對黨和國家的未來充滿自信。
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,正逢改革開放總設(shè)計師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。紀念、緬懷鄧小平同志,我們不約而同地再次回顧改革開放30多年來取得的成就。作為50后、60后,我們的感受是切身的,體會也最深刻。因為我們既記憶了新中國成立之初,國家一窮二白、白手起家的艱難建設(shè)時期,又見證了經(jīng)濟高速增長、生活發(fā)生質(zhì)的飛躍的改革開放時代。可以說,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、理論、制度是充滿自信的。
然而現(xiàn)在,為什么網(wǎng)絡(luò)上仍然充斥著大量“窩囊”自己國家、丑化自己同胞、泄自己氣的文章和言論?點擊率、轉(zhuǎn)載率還不少,傳播速度還很快?除了一些客觀原因,我們也要從自身找原因。
在全媒體時代,信息和觀點儼然成了“超市里的商品”。不論是看報、讀書,還是上網(wǎng)、看電視,老百姓都可以隨便挑選自己喜歡的文章或視頻,而且選擇面很廣。網(wǎng)上一些“窩囊”自己的文章,往往是拿國外最好的和國內(nèi)最差的比,或者把歷史、事實任意剪裁,為己所用,混淆是非,但為什么這些信息和觀點傳播得很快、很廣?一是這些文章都慣于用“吸引眼球”那一套,從一個小切口進入,挖掘出一些“震撼”的東西;二是我們“超市”里能抵制他們的“商品”太少,針鋒相對說理的文章太少,對這些不負責(zé)任的言論,我們社科理論界的朋友最應(yīng)該、也最有能力站出來說話。
在當前的輿論格局下,社科理論界的朋友決不能做“沉默的紳士”,更不能成為“沒落的貴族”�,F(xiàn)在我們的一些理論文章邏輯清晰、思維縝密,洋洋幾千、上萬字,做的是學(xué)問,但老百姓看不懂、不愛看,以至于我們好多時候是“有理說不出”“有理講不明”,為什么?因為我們脫離了群眾,講的不是群眾的語言,既不善于向群眾講理,更沒有把理講透!
作為社科理論工作者,“群眾在哪,我們就應(yīng)該在哪”。做“最好的宣傳”,就一定要把老百姓最需要、最喜歡的“商品”給他們,否則,老百姓就有權(quán)利不買賬。這一點,習(xí)近平總書記為我們做了最好的示范,他在國外的多次演講,從中國的歷史、文化、文明講開去,講清楚了我們是一個什么樣的國家,我們擁有什么樣的“中國夢”,講出了我們中國人的“三個自信”!
我們社科理論界的朋友,不僅要在學(xué)術(shù)、理論期刊上發(fā)表學(xué)術(shù)、理論文章,還要敢于、慣于利用新媒體發(fā)聲。尤其是要善于講理,用歷史、用常識、用親身體驗、用群眾看得見的變化說理,多用群眾的語言、網(wǎng)絡(luò)的語言解疑釋惑、傳遞正能量,而不是自說自話、蜻蜓點水;多用講故事的方式說理,既有理有據(jù),又有情有義;既不以偏概全,又不面面俱到。唯有如此,老百姓才能選擇我們的信息和觀點,才能和我們一起對黨和國家的未來充滿自信。
|